20年来,“两山”理念根植华夏沃土,凝聚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作为肩负使命的中央企业,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铁资源”)始终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将绿色基因融入矿产资源开发的每一条脉络,以“人不负青山”的执着,谱就“青山不负人”的壮美诗篇,打造了一座座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矿山,让绿色成为了高质量发展最亮丽、最动人的底色。
制度筑基,让绿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
“不能只顾及企业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我们要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极创造生态效益,还当地一片绿水青山。” 这不仅是中铁资源对“两山”理念的深刻体悟与坚定践行,更是企业对守护一方生态的庄重承诺。
顶层设计是绿色低碳管理的“源头活水”。“自中铁资源成立以来,我们始终以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杜绝污染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学军表示,企业成立之初便设立了以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安全质量环保委员会。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2022年该公司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企业发展战略。2024年,该公司组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了绿色发展的专项职能。从安全质量环保委员会到专项工作小组,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现了绿色矿山建设从战略决策,到一线执行的全链条贯通,确保每一项生态环保举措精准落地、开花结果。
“绿色发展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这一深刻认识已内化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底层逻辑。在中铁资源的战略布局中,安全质量环保工作与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
近年来,中铁资源紧密围绕非煤矿山行业特点,构建起一套覆盖全流程、全周期的生态环保管理制度体系。《碳达峰行动实施细则》《关于加快绿色发展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细则》为公司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定》规范了体系建设,细化了考核要求,明确了责任与奖惩机制,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十余项制度文件相继出台,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从项目规划设计到生产运营,再到生态保护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闭环,为推动绿色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制度屏障。
“我们将生态环保建设的核心要求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并在‘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大了权重,就是要让生态环保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该公司安全总监、安全质量环保部部长介绍。如今,在中铁资源遍布国内外的矿山企业中,严格的生态环保指标已成为贯穿生产经营全链条的刚性前置条件,从源头上规避了生态破坏风险,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石。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铁资源每年的1号文件必定锁定生态环保,锚定年度目标,部署具体行动。2025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低碳工作暨下达2025年度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考核指标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对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力度。这些硬指标被科学分解至每一座矿山、每一个季度,形成了层级清晰、责任到人、压力层层传导的考核体系,确保绿色发展目标从“纸面”落到“地面”。
“生态环保工作不达标,薪酬待遇必将受到影响。”这是中铁资源刚性执行生态环保制度最直观、最鲜明的体现。该公司将安全质量环保的核心要求全面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直接与管理层薪酬紧密挂钩,实现了生态环保责任与个人经济利益的深度绑定。这种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管理人员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不良现象。
为了保障制度执行到位,中铁资源还进一步强化日常管控稽查工作,构建起“集团总部-稽查片区-矿山企业”三级立体巡查网络,全年常态化开展多轮次专项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实施严格的“销号管理”,一事一档,整改不到位绝不放过,确保制度真正发挥刚性约束力。
“响应集团公司的部署安排,我们将生态环保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中铁资源所属矿山企业鹿鸣矿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鹿鸣矿业认真贯彻集团公司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各项环保制度,持续加大环保投入与技术改造力度,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鹿鸣矿业以评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黑龙江省绿色矿山储备库,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三端”发力,重塑矿山“生态脉络”
走进位于黑龙江伊春的中铁资源所属鹿鸣矿业,让人不禁感慨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放眼望去,4台环境监测电子显示屏幕设备装置,实时监测矿山生产、生活湿度、温度、PM2.5等信息数据,环顾四周是翠绿的草坪、蜿蜒的幽径,各种花草小树盎然招展,构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好一幅花园式绿色矿区景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绿色矿山的根基,始于规划设计的源头。在矿山建设伊始,中铁资源便将低碳理念深植于装备选型、布局规划等每一个初始环节。无论地处中国东北严寒区域的鹿鸣矿业,还是远在海外的华刚矿业、新鑫公司等矿山企业,均全面采用国家节能认证电气设备,从“第一度电”开始为能耗做“减法”。
“针对东北气候特点,我们在总平布局、建材选择、建筑结构乃至物流路径上,都严格遵循‘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四节一环保’原则进行设计,力求每一处细节都达到绿色环保要求。”鹿鸣矿业总工程师指着厂区模型解释道。如今,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体系,精准适配了当地的极端气候,确保污水处理、废气净化等系统在严冬中也能稳定运行。同时,通过水循环利用、尾矿资源化等技术创新,将“四节一环保”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让矿区的每一缕排放、每一方水土都经得起检验,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生产中端环节,中铁资源旗下矿山企业纷纷发力,着力优化选矿技术与工艺,积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力开足绿色生产的马力。“看,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中铁资源所属华刚矿业总工程师陈兴海指向庞大的湿法冶炼设备,“我们应用的‘富氧焙烧—直接电积湿法冶炼技术’处理硫化铜精矿,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传统火法,它流程更短、成本更低,不仅能高效回收铜钴,同时将焙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利用,转化成硫酸用于湿法浸出,有效避免了大气污染,实现了真正的节能减排!” 陈兴海补充道,“华刚矿业全部采用水电站的绿色清洁能源,生产出的铜堪称全球最低碳的铜,在绿色生产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位于蒙古国的中铁资源所属新鑫公司,2022年斥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蒙古国首套充填采矿系统,目前已累计完成充填量90万方。“这套系统将处理后的尾砂回填到采空区,既保障了地下开采的安全,实现了可持续开采的目标,又大幅减少了尾矿占地,有力地保护了宝贵的草原生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鑫公司的生态环保措施获得了蒙古国政府的高度认可,相关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其他企业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榜样。
末端治理,是绿色发展闭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鹿鸣矿业的环保成果展厅里,光洁的瓷砖、细腻的水泥微粉样品以及精巧的产品外包装格外引人注目,让人很难将它们与矿山开采产生的尾砂联系起来。“这些试制品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开采钼矿产生的大量尾砂。”工作人员介绍。
2023年8月,在哈尔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作为唯一参展的矿山企业,鹿鸣矿业展示了多款将矿山尾料“变废为宝”的新样品。这些引人注目的新产品均以钼矿尾矿砂为原料或填充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微粉、建筑轻质隔墙板、微晶石板、包装填充物、肥料及土壤改良剂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咨询。
“尾矿资源再利用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鹿鸣矿业总工程师谈及他们在该领域的探索时,话语中透着笃定。当前,该公司已经联合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围绕尾矿资源再利用的核心技术转化与产业落地开展持续攻关。
远在非洲刚果(金)的中铁资源所属华刚矿业,在末端治理方面同样树立了行业标杆。他们严格对标中国标准,建成了该国首个采用上游筑坝法的现代化尾矿库,为尾矿的安全处置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持续升级焙烧尾气处理系统,确保废渣、废水、废气都能得到达标处理,有效削减了碳排放,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矿区生态修复与植树造林同样是后端治理的重要内容。在鹿鸣矿业,厂区及生活区周边,数万株松树、紫叶李等景观树迎风挺立,累计完成绿化面积达4.2万平方米,四季皆景。在海外,新鑫公司的复垦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矿山周边复垦13.3公顷,生态复垦10.8公顷。一位参与植树多年的蒙古国当地员工动情地说:“我们积极响应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的国家号召,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希望,累计已超过一万棵。看着小树苗长高,绿意蔓延,我们和这片土地的联系更深了。”如今,从高空俯瞰新鑫矿区,云雾缭绕之下,鲜花遍地,绿草如茵,一座现代化的绿色矿山在草原上熠熠生辉,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
数智赋能,打造绿色矿山“升级版”
走进鹿鸣矿业,调度指挥中心那120平方米的超高清曲面屏像一块巨型水晶,将露天矿坑的层叠台阶、选炼厂区的机器轰鸣、尾矿库区的碧波荡漾,都化作实时流动的画面铺展眼前。45台矿用卡车在三维地质模型勾勒的数字地图上有序穿梭,车载终端与智能调度系统每一秒都在“对话”,算出最优路径。选厂中控室里,操作员指尖轻触触控屏,远处的破碎机群便应声联动,自主研发的“AI钼光大模型”日均吞吐近万条数据,正朝着覆盖“采矿-选矿-尾矿处理”全流程的数字孪生系统稳步生长。尾矿坝上,“钼宝1号”巡检机器人的“眼睛”不停扫描坝体,北斗差分定位系统像精准的标尺,把每处细微裂缝的坐标都牢牢锁定。
“作为自然资源部智能矿山建设贯标试点单位,我们在数字化领域正迈出坚实步伐。”鹿鸣矿业总经理介绍,从2024年起,他们全面启动智能矿山建设,涵盖生产、安全、经营等28个子系统,目前已有16个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数智化的种子在矿区生根发芽。
鹿鸣矿业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实践背后,是中铁资源以数智化转型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层战略——数智技术为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绿色低碳则为数智升级锚定方向。两者如齿轮精密咬合,驱动绿色矿山向“升级版”跃迁。
中铁资源旗下的华刚矿业、鹿鸣矿业等骨干企业,正经历一场“智慧换脑”的变革。矿山DCS控制系统构成神经中枢,技术管理平台与生产管控平台织就精密网络,彻底告别了依赖经验与片段数据的传统模式,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集中指挥与精准协同。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的综合利用水平,就在这一呼一吸的协同中悄然提升。
依托信息化矿山系统,中铁资源在“增碳吸、减碳排” 两端同时发力。“铜钴矿分级供电改造工程”“尾矿库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数十项绿色生产链技术改造项目落地,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绿色转型的层层涟漪。
鹿鸣矿业作为建成较早的矿山,正一步步完成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逆袭升级”;而几年前刚建成的华刚矿业二期,从一开始就植入了“智能基因”——自动行车与自动剥片机组高效运转,剥片作业又快又稳,真正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用工装护工艺、用工艺保质量、用质量守安全。
这一实践与国家政策导向同频共振。2025年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进一步明确中央企业要紧盯前沿发展态势,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锚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数智化升级先驱者、绿色低碳发展领头雁的发展定位持续发力。”今年6月,在伊春召开的第四届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暨2025年智能矿山发展大会上,鹿鸣矿业主要负责人对未来智能化矿山建设充满信心,言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宏伟的愿景。
如今的鹿鸣矿业,智能应用触手可及。在选厂数百米长的传送带旁,智能巡检机器人“小遛”沿轨道稳步移动,接过人工巡检的“接力棒”;检测室内,自动定硫仪、碳氢分析仪已正式上岗,煤质检测迈入智能新时代;变电站里,“钼宝3号”智能四足机器人24小时不知疲倦,其红外热成像镜头能捕捉0.1毫米的异常热源,声学成像可识别发丝般的异响。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节点,中铁资源将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切实行动书写着央企的使命担当,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磅礴动力,在绿色发展的壮阔征程中,留下更加坚实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