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巨型电铲的轰鸣声与林间鸟鸣在山谷间交织,当黑色矿岩的棱角被绿色植被温柔包裹,国能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正在用一场跨越数十年的“绿色接力”,重新定义矿山与自然的关系。这座曾以“黑色工业地标”闻名的露天煤矿,如今成为生态修复的标杆。9.95万亩绿化面积铺就生态画卷,240多种植物在此扎根,天鹅、赤麻鸭等珍稀鸟类悄然栖息,成为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绿色文旅名片”。在这里,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不再是对立的“单选题”,而是一曲共生共荣的和谐乐章。
从“矿坑伤疤”到“绿色梯田”
站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观景台极目远眺,层叠的排土场如梯田般向上延伸,杏树、海棠在风中舒展枝叶,远处作业区的巨型矿用卡车与边坡的葱郁绿意形成呼应。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曾是沟壑纵横、尘土飞扬的采矿“伤疤”。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兼顾的‘必答题’。”国能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技术部经理王韬的话,道出了这场生态革命的起点。早在矿山开采初期,该集团就立下“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规矩,将生态环保纳入采矿设计的全流程。
为此,技术团队攻克了三大技术难题。一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针对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的特点,创新“编织袋装土挡墙+紫花苜蓿覆盖”的立体防护模式,让松散的排土场边坡“固”住水土。二是生态重构技术,筛选出沙打旺、沙棘等20多种耐旱耐贫瘠的本土植物,通过“草灌乔结合”的混播方式,让裸露的土地逐步恢复植被。三是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从排土场整形到土壤改良,从种子筛选到后期管护,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化体系,确保每一寸治理区域都能“活下来、长起来”。
如今,矿区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25%跃升至80%以上,昔日的矿坑边坡变成“绿色梯田”,水土流失量较治理前减少60%以上。行走在林间,脚下是松软的腐殖土,耳边是清脆的鸟鸣,很难将眼前的景象与“煤矿”画上等号。
从“治荒”到“生金”
生态修复不仅在于“变绿”,更在于让绿色“生金”。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生态果园里,海棠、李子挂满枝头,一群身着工装的矿工正带着家人体验采摘的乐趣。这片1000多亩的果园,就建在经治理稳定后的排土场上。
“最初只是想试试果树能不能活,没想到不仅活了,还结出了这么好的果子。”国能准能集团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队长段国君笑着说。2018年,绿化队在复垦区试种了苹果、杏树等果树,通过改良土壤酸碱度、铺设滴灌系统,让果树在曾是矿渣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如今,生态果园里有20余种果树,年产量超过5万斤。
每年果实成熟时,矿区都会举办“生态采摘节”,邀请职工和周边村民共享丰收。“以前下了班只能待在宿舍,现在领着孩子来果园摘果子,就像在自家后花园一样。”矿工崔龙的话里满是自豪。他在这里工作了15年,亲眼见证了矿区从“灰头土脸”到“花果飘香”的变化。“现在朋友来做客,都不信这是煤矿,比公园还美。”
生态果园的成功,只是“绿色经济”的起点。据段国君介绍,下一步,矿区计划建设果品深加工车间,开发果酱、果干等产品,让生态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从“工业地标”到“科普课堂”
“这台矿卡模型有10米高,真实的矿卡轮胎比我还高。”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双百广场,准格尔旗民族小学的学生尹佩萱仰着脖子,眼里闪着好奇的光。广场上,巨型采矿设备模型、生态修复展板、动植物标本墙,组成了一座露天“矿山博物馆”。
如今的黑岱沟露天煤矿,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样板,更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矿区精心打造了四大主题教育场所。生物多样性公园,展示植物种类从10余种到240余种的变迁,设立观鸟台供游客观察赤麻鸭、天鹅等野生动物。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老照片、采矿工具等实物,展示一代代矿工“挖煤不忘治沙”的奋斗史。智能采矿体验馆,用VR技术还原采矿流程,让游客感受“绿色开采”的科技力量。生态实验室,邀请学生参与土壤检测、植物栽培等实验,直观了解生态修复原理。
“以前觉得煤矿就是‘挖煤、冒烟’,来了才知道,原来采矿也能这么环保。”尹佩萱在参观后写下感悟:“展板上的对比图太震撼了,光秃秃的山坡变成树林,就像大地换了件绿衣服。”
据了解,矿区每年接待参观学习超过5000人次,成为当地中小学“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和企业“绿色发展研学点”。在这里,“黑色”的矿山历史与“绿色”的生态未来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读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意。
从“接力”到“标杆”
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展览馆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格外醒目,上世纪90年代,一群戴着草帽的矿工扛着树苗,在尘土飞扬的排土场上艰难行走。照片旁,是如今无人机拍摄的全景图,绿色漫山遍野,矿坑与树林相映成趣。
“这不是一代人的功劳,是一代代准能人‘钉’出来的绿色。”王韬指着照片说。从最初的人工种树到如今的机械化植苗,从单纯的“治荒”到系统的“生态重构”,黑岱沟煤矿的绿色蜕变,靠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如今,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多个矿区推广,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黑岱沟方案”。
这里打破了“开发就会破坏”的固有认知,通过科技赋能,矿区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煤炭产量稳步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职工幸福感显著增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黑岱沟的山坡上,给翠绿的枝叶镀上一层金边,智能矿坑在有序作业,果园里传来阵阵欢笑,最“硬核”的工业地标,也能蜕变为最动人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