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在林间叫唤,蚱蜢在青草中穿梭,星星点点的三叶草竞相开放……从恩施市一路往南,大约1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达咸丰县活龙坪乡海龙坪矿山。
在这里,采矿的痕迹早已消失不见。地面高低不平,小山蜿蜒起伏,矿场被青葱的树木覆盖,刺槐伸出枝条,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当前,恩施州正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636家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已经成为绿色的海洋。
矿山变身,跑烂三双鞋
咸丰县城20公里外,活龙坪乡海龙坪矿山上,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杞木林涛的哗响。
一年前,这里还是乱石嶙峋,如何修复生态,一度成为难题。为有效恢复生态,活龙坪国土所所长张利跑烂了三双鞋。
2021年初,矿山业主对矿山进行第一次复垦复绿,没有达到标准。咸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令矿山业主继续复垦,必须把土壤厚度增加到50厘米达到耕作要求。
在第二轮治理中,山路难行,施工区域渣石较多,张利为此跑烂了一双球鞋、一双雨鞋和一双单鞋。
跑烂了三双鞋,废弃矿山渐变成良田。
黄泥覆在矿山上,如何复绿?一度困惑着矿山业主和当地村民。经过商量,大家决定种植烟叶和黄豆。
肥沃的土壤铺满山间墙角,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烟叶长势喜人,套种的黄豆苗迎风生长,似一片绿色的海洋。
蹲点守护,矿山变金山
阳光洒落在杉树上,恩施市广阳坡采石场换上“新装”,整片林区像是铺了一层耀眼的碎金。
矿山生态修复并不容易,其中还有一些插曲。
恩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发现,前一天才覆土的广阳坡采石场,第二天就出现了压痕,没有发现人员和设备的踪迹。该局工作人员连夜蹲点矿场,发现该处存在盗采矿石现象。执法专班深挖证据,严厉打击盗采人员,矿山修复才得以继续。
矿场除了种树种草还能种什么?恩施州提出:矿山生态修复结合实际,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
红薯藤蜿蜒在地,熟透的瓜果挂在枝头上,鱼儿在水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昔日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和养殖用地。如今,恩施市金夏建材厂有了农家模样。
种下生态茶,矿山变金山。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剪湾石英砂岩矿生态修复另辟蹊径,将其打造成茶园,既满足了生态修复要求,又发展了产业,实现了双赢。
冬春行动,矿山成绿海
7月5日,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科负责人在咸丰县胡达春采石场拈住一片刺槐的叶子,仔细观察。刺槐叶子随风摇曳,长势良好。去年冬天种下的刺槐铺满了整片矿区。
刺槐的栽种源于去年11月开始至今年3月结束的“冬春行动”。“冬春行动”聚焦矿山生态修复,专班检查矿山复绿情况。
除栽种刺槐外,矿场生态修复中还补植了杞木、灯笼树、水杉等苗木,播撒三叶草草籽。从下往上望,矿山上下一片绿海。
“抢抓冬春植树、排查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回看矿场修复成果……”该负责人说,矿山生态修复,不仅优化了生态,更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创新,如今,636家矿山已成为绿色的海洋。
“冬春行动”专项检查发现,现场复垦复绿效果良好,地质环境更加安全稳固,排水设施运行畅通,植被成活率较高。
为让矿山复绿,我州全面摸底排查,逐矿建立问题清单,研究制定措施清单,明确到问题、到点位、到责任人的责任清单,以约谈、交办、督导、调度、“一张图”等方式综合施策,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针对我州矿点分布零散、交通不便、执法监管力度和手段有限的客观困难,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探索研发了矿山生态修复“一张图”管理App系统,对全州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行开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全程信息化动态管理,强化矿山修复动态监管。
针对矿山修复标准不统一问题,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矿山修复实地,现场“解剖麻雀”,制定印发了《恩施州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指导意见(试行)》,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矿山生态修复指导技术标准的市州。
如今,矿山绿了、水清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废弃矿山“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