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前是一片废弃的矿区,一下大雨村里就得派人来守着,生怕出现山体坍塌,很多村民都搬出去住了!现在好了,这里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我们又回来住了!”日前,回村盖楼房的会昌县西江镇背坑村村民李龙生高兴地说。
山水田园,绿意盎然。背坑村煤矸石矿的“新生”,是会昌县大力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探索利用市场化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采用“政府主导、国企建设、综合治理、收益共享”的矿山修复新模式,把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整治成了绿水青山,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
自2021年7月被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批准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以来,会昌县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组成的EPC联合体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对19个乡镇的109个废弃矿山点实施生态修复,总投资为2.45亿元。
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会昌县成立矿山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会昌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将生态修复项目列为重点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立了考核机制和调度机制。项目开展前期,依托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所属高校自然资源专业体系的技术优势和科研资源,为矿山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各乡镇主动做好地块权属调查、矛盾纠纷协调等工作,为项目落地提供服务,为相关单位创造了良好的施工条件。
废弃矿山点多面广、区域分散。为改变传统的不同承包主体各包一块的弊端,该县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变“各包一块”为“总体承包”。项目实施单位作为社会资本方,负责该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资金筹措及实施。“以EPC总承包模式进行发包,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投资潜力和积极性,有利于本项目的整体方案不断优化,实施进度加快,实施效益提升,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会昌县自然资源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增绿于山,还绿于民。会昌县按照草坡、稻田、人居环境提升的综合整治思路进行规划,变“单纯修复”为“融合发展”,对不同地形、不同条件的废弃矿点实施“一矿一策”、分类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在地理环境位置周边有村民居住的地方,适当设置休闲道路,提供当地村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去处,不仅满足了生态修复的基本要求,也满足了当代居住环境适宜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明确项目管护期四年,由实施单位负责耕种(管护),项目不再以工程验收为终点,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做好后期耕种(管护)工作,保障治理成果长期稳定。
截至目前,会昌县累计开工矿山生态修复点位56个,累计修复成水田341.82亩、旱地310.65亩,林草地及其他用地673.77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绿色收益,社会效益也得到提升。项目打通了周边交通,为群众提供了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初步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赣州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打造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新样板。当地群众纷纷点赞,矿山生态修复搞得好,村里环境美了,村民们的心情也更舒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