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征程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20周年回响共振,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以下简称南露天煤矿)以央企担当作答——在祖国北疆靓丽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正书写着“矿山披绿、资源生金”的时代答卷,以“人不负青山”的执着,谱就“青山不负人”的壮美诗篇,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矿区整体生态修复效果图
苦研深耕,绿染矿山展新貌
南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沙尔呼热勘探区内。在纬度上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致平齐,处于北方高寒及草原生态脆弱地区。这里每年仅有3个月的无霜期,植物的生长周期短,绿色矿山修复面临更大挑战。
为此,该矿依据区域性植被特征,全面调查分析区域生态特征、排土场立地条件,对矿区周边3公里区域进行调研取样,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论证,从地形重塑、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供水系统、节水灌溉等六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配比,建立可推广示范的生态修复模式。6年间,累计治理16607亩,实现到位台阶治理率100%、腐殖土利用率100%、土壤养分提升1—2个等级,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3.3%。
矿区生态修复后已融入草原景观,排土场植被覆盖度与多样性逐步提升,建立了适宜、稳定的植物群落,构建了草原生态廊道,排土场生物多样性已逐步向自然生态靠拢,并进入良性循环,资源开采所扰动区域的生态功能正在经历恢复与重建。正如《礼记》中记载“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南露天煤矿人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智慧,让“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在这里和谐交融。

西排土场生态修复图
提档升级,细描矿山添绿意
夏末秋初,南露天煤矿排土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果实累累,近年来,南露天煤矿按照“打造我国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的工作目标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并在此基础上对复垦排土场及周边实施绿化美化,栽植蒙古栎、五角枫等乔木1万余棵,紫丁香等灌木4000余棵,铺地柏等绿篱花卉3万余平方米,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雁、戴胜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类不断增加,配套建设步道、水系等设施,形成“春天看花、夏天看草、秋天看果、冬天看青”四季景观的生态公园,实现“绿动未来”体验区。
绿色矿山建设成果是最实在的民生福祉。南露天煤矿通过在排土场生态修复区种植披碱草、紫花苜蓿、草木犀、冰草、沙打旺等优质牧草,优质牧草长成开割后,三年来均无偿赠予矿区周边嘎查作为牲畜过冬饲料,有效促进了牧企和谐。

百吨级氢能自卸车
绿能新质,智绘矿山焕生机
绿色矿山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远非表面上让青山披上绿装这般浅显。真正的要义在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才是“金山银山”所蕴含的深层价值。
聚焦“双碳”目标,该矿把科技创新作为矿山清洁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着力在电能替代、换电矿卡、氢燃料电池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智慧赋能矿山发展,建设智慧化矿山新业态。引入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实际效率超同吨位柴油车的91.8%,平均节约柴油177吨/年。引入我国首台百吨级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矿用自卸车,与同级别燃油自卸车相比全年可以降低碳排放约1700吨,积极打造露天煤矿绿能零碳交通“样板间”,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该矿在成功引进新型能源自卸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无人驾驶技术与新型电能相结合的高附加值项目落地,有效实现减排降碳和运行质量的双线升级,引进全国首台百吨级纯电动双向无人驾驶矿用自卸车,搭载的全球首创大功率轮毂电机,达成矿车双向行驶,露天矿物料运输效率提升超5%。
曾经的“矿石裸露地”,如今“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绿”,成为草原上“矿容矿貌换新妆,绿色屏障护北疆”的生动注脚。逐渐染绿的南露天煤矿,不仅以实际行动给地方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更是赢得了国家有关部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作为全国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进行推广,成功走出一条符合地区特点、体现地区优势和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