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会上表示,“十五五”时期预计将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这一信号标志着地下管网建设正式迈入“国家级战略工程”新阶段,更将为产业链上下游带来长达五年的确定性增长机遇。对于建材行业来说,将形成数亿吨级的砂石、水泥、混凝土等需求增量,直接对接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多类型管网的差异化用料需求。

地下管网升维国家级战略
释放5万亿基建红利
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其政策定位已从单纯的基础设施“补短板”跃升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抓手”。
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就已指出地下管网是增量资金需求的重点领域,当时预计未来5年改造规模近60万公里、投资约4万亿元。此次“十五五”规划将目标上调至70万公里、5万亿元,彰显了政策层面对城市安全韧性、民生保障和新基建融合的深度考量。
根据《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十五五”期间地下管网建设将聚焦“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和“关键民生领域”,真正实现从“重地面”到“重地下”的发展理念转变。
推动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对比2000-2015年每年16-17万公里的建设规模,"十五五"规划在总量上保持持平,但在投资强度、技术标准、智慧化程度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
据介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举措。“这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蕴含巨大内需空间。”郑栅洁说。
砂石骨料成管网建设“刚需基石”
差异化需求显价值
地下管网建设从开挖筑基到管涵铺设的全流程,均高度依赖砂石骨料作为基础原材料。砂石在混凝土中占比超70%,且每消耗1吨水泥(C30为例)需匹配约5吨砂石骨料,而管网工程中的管基垫层、混凝土管涵制作、沟槽回填等关键环节,均需大量碎石、机制砂等优质建材。

“十五五”70万公里的建设规模,将直接催生数亿吨级砂石需求增量,且呈现鲜明的差异化特征。排水管网需高强度碎石保障地下承压稳定性,通信管网依赖级配均匀的机制砂优化垫层防沉降性能,燃气与电力管网则对砂石含粉量、杂质率提出严格标准。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已形成“需求拉动+资源循环”的闭环设计。多地明确管网建设开挖产生的砂石资源可由国企统一接管处置、依规自用或公开交易,既降低工程成本,也为再生砂石利用打开空间,与需求增量形成互补,更将缓解行业此前因“供需错配”导致的内卷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