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荒芜的矿坑,如今变为一马平川的农田,不仅增加了耕地,还修复了周边生态环境。近年来济南市对废弃露天矿山加大修复力度,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双赢。
在莱芜区张家洼街道许家沟村,刚刚整理出来的300亩农田亟待播种,谁也想不到,去年9月份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废弃矿区。“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市部署,对莱芜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发现这个地方破坏严重,到处是积水,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常年闲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必须高标准治理好。”莱芜区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赵晓林介绍。
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去年8月,莱芜区启动了许家沟山砂矿治理工作。通过机械削坡、残余山体清理、场地开挖及回填、渣石倒运、挡土墙工程和种植土回填等手段,共修整土地约320亩,其中约300亩复垦为耕地。谈起治理过程,赵晓林如数家珍:“削高、削方,共削了46万方,削边坡3.7万方,填埋填了33万方,后期为了土地整理,调了5.6万方好土。”
如今,治理区内的田块平整规则、平台错落有致,与过去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赵晓林指着复垦的耕地表示:“下一步这个地方将发展成为现代化农业,走集体经营的路子,提高产业效能。通过这个治理,既恢复了环境,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莱芜区,许家沟山砂矿治理并非首例,在此之前。莱芜区苗山镇常家庄瓷石矿、大漫子山砂矿治理已经让当地百姓见到了成果。如今,常家庄瓷石矿所在地已经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餐饮、休闲、旅游、养生为一体的鲁中百草养生谷田园综合体,“穷乡僻壤”变成了“产业富地”。
?近几年,围绕矿山环境整治,济南曾多次进行拉网式排查,充分结合矿山土地整治,采取立面披绿、平面造地的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完成矿山复绿32处,完成2013年以来关停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101处,完成“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3处,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