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并在35个城市(区)开展了治理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目前,试点城市(区)均初步建立了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全过程监管体系,并加快推进消纳设施建设和资源化利用项目。
但是,我国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还需要在政策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建筑垃圾治理水平,促进绿色发展。
建筑垃圾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总称。通过建筑垃圾预处理,以资源化途径对建筑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为建筑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控制提供新出路。
目前,我国对五类建筑垃圾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工程垃圾再生利用价值较高,已形成循环利用产业链;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多采用就地处理、就地利用、末端消纳的方式进行处理。而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因物料组成较为复杂,多以固定式处置设施进行处理,这类垃圾也是预处理、资源化技术的针对目标。
预处理技术主要采用“两级破碎+多级筛分+多级分选”的方式分类处置建筑垃圾。首先进行预分选,去除大粒径干扰物质,必要时可通过光选、智能机器人分选等手段准确分离出木材、塑料、铁金属、非铁金属等物质,采取相应的资源化途径对这些物质进行再利用。而砖混等惰性物质经过粒度调整,生产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再生粗细骨料,可直接进行资源化利用,剩余的部分可燃物及残渣可直接进行焚烧、填埋处置。
资源化技术则重点突出处理后产生再生免烧砖、再生混凝土等回填材料等,目前国内正在建设或已运行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其资源化技术方向多以再生骨料、再生免烧砖为主。再生产品常用于建筑的非承重填充墙体、围墙、地砖、护城砌块等。大部分再生骨料则可作为回填材料、路基材料或填海材料。
近年来,试点城市(区)在垃圾预处理、资源化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上海市2017年发布了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率先启动以装修垃圾为主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并在《上海市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规划了12座主要处理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合计处理750万吨/年。截至目前,大部分项目已完工,部分项目尚在建设中。
这些项目均采用先进的预处理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了建筑垃圾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资源化利用率,并严格落实相关环保要求措施,极大改善了作业环境。
新固废法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和全过程管理,也有助于加强国内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理处置。值得指出的是,当前,因建筑垃圾治理仍处在发展初期,需要多措并举解决相关问题。
一是出台建筑垃圾分类收集政策或规定。因不同种类的建筑垃圾组成成分不同,经处理后能做成的再生产品种类、应用场景也不同。为促进处理设施更加规范化、产品应用更加多元化,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标准,明确在源头进行分类收集,从而形成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再生利用全过程、系统化的资源化利用过程。
二是建立再生产品应用政策及标准。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再生产品种类多元,应加快出台相关再生产品的标准,使再生产品品质有章可循,推动建立完善的再生产品交易市场。
三是鼓励工艺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目前,很多建筑垃圾治理项目采用的工艺关键设备多为进口设备。由于国外建筑垃圾成分与国内有较大区别,应加快研制优化针对国内建筑垃圾特性的工艺关键设备,以降低项目投资与成本。
综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应以减容减量和资源化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能够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