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多地持续推进矿山修复工作,让曾经乱石堆积、土壤裸露的生态“伤疤”漫山碧透、绿意盎然。其中,不少矿坑重披绿装后,进行景区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的双重效益,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望仙谷就是这种创造性做法的典型成果之一。
雨后初霁,望仙谷云雾缭绕,溪流潺潺,仿佛步入人间仙境。飞檐斗拱的楼阁依崖而建,好似镌刻在石壁上的浮雕。夏日炎炎,这处由废弃矿山改造成的风景区化身清凉秘境,吸引着各地游客。青砖黑瓦马头墙,高架天井花格窗。沿着蜿蜒的石板路,穿梭在赣东北民居之中,不时走入各类沉浸式演出,与身着古装的演员擦肩而过,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景区一角,几张拍摄于几十年前的照片依次悬挂,讲述着望仙谷结出生态硕果背后的诸多不易:峭壁寸草不生、乱石堆积如山,土壤裸露不见一丝绿意,粉尘笼罩着挥汗如雨的工人们。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望仙乡拥有世界罕见的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遍布山区的花岗岩是这里最值钱的宝贝。1998年起,望仙乡逐渐成为著名的花岗岩板材生产基地、石材之乡,有近200条花岗岩生产线,5000余人以此谋生。
采石场让村民富裕一时,但“钱袋子”鼓起来的代价是浑浊不堪的河水和尘土飞扬的天空。由于花岗岩无序开采,加上工艺落后,峡谷溪水沦为“牛奶河”,山体大范围裸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让地方政府和村民明白,再也不能“住在垃圾堆里赚钱,躺在医院里花钱”。2007年,政府关停了当地的石材加工产业,望仙乡陷入一片落寞与沉寂,村民没有了收入,年轻人纷纷到外地务工,只剩留守儿童、老人留在村里。
面对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伴随而来的“阵痛”,当地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改变山乡面貌,引进专业团队进行生态修复,发起“拯救落寞乡村,再造新故乡计划”。依托独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浓郁赣派风格的民宿依山而建,咖啡屋、酒吧、文创店铺穿插其间。2010年,望仙乡引进九牛文旅公司,秉承“复原乡村建筑、复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经济”原则,以山、水、谷、村、寺、林、田为基础资源,一步步打造出集人文、民俗、农业、美食、度假、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随着望仙谷“人气”渐旺,不少村民开起了传统手工作坊、卖起了特色小吃、建起了民宿。过去在乡里采石场工作的吴启安便是其中一员,也是最早富起来的村民之一。采石场关停后,吴启安外出务工,每次返乡都会惊讶于山谷的变化。石头从河中捞出、山坡披上绿植、赣派民居拔地而起,景区渐渐打响知名度。吴启安抓住商机,在景区里开了一家饭店。“月均营收30余万元,现在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收入也比以前高了很多。”
因采矿而饱受环境污染影响的村民,如今不仅生活环境大幅改观,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目前,周边乡镇的老百姓开民宿达1100家,床位数达1.5万张,农家乐达386家,当地受益群众达10万人,户均年增收25万元左右,辐射周边乡镇收益每年超3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以前村民见面聊家长里短,现在讨论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有的村民还自学起英语,便于和外国游客交流。”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村里还定期组织民宿培训,让村民前往浙江莫干山、婺源县等地学习先进的民宿经营理念。
今年暑期,由花岗岩河道改造出的山谷漂流项目备受游客欢迎。湍急水流中,欢笑声回荡山谷。全长2.8公里、落差达185米的水路,让游客既能体验到惊险刺激的浪尖飞驰,又能在平缓水域尽情享受悠闲时光。景区相关负责人说:“客流量持续增长,很多游客都是冲着漂流而来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消费。”
“过去村民靠卖矿石挣钱,现在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家在家门口端起了‘旅游饭碗’。”相关负责人说,去年望仙谷接待游客310余万人(次),曾经外界几乎无人知晓的落寞废弃矿山,成了热闹非凡的文旅小镇。“将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引入更多非遗项目和文化活动,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让绿水青山‘变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