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筑装修垃圾从城市的“心腹之患”蜕变为循环经济的“香饽饽”,江苏盐城东台用一场全链条治理革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发展答卷。如今,这座城市90%的建筑装修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昔日的“环境包袱”正通过精细化管理的“魔法”,转身成为助推城乡发展的“生态财富”。

源头筑基:建筑垃圾都有“固定居所”
走进东台市东铭雅居小区,30余户装修家庭产生的废料不再东倒西歪,而是整齐堆放在标有“建筑装修垃圾专用”的蓝色区域内。“以前业主乱堆,保洁天天清理都赶不上,现在有了固定点,管理效率提了不止一倍。”物业工作人员杨红胜的感慨,道出了源头管控的实效。
目前,东台108个物业小区实现建筑垃圾堆放点全覆盖,老旧小区和镇村也分别设置了集中堆放区,348个农村堆放点如同散落的“收纳盒”,让曾经随意丢弃的砖瓦有了归宿。为从源头拧紧“阀门”,城管队员们带着1900多份《建筑垃圾管理指南》走进工地、商铺,将规范处理要求送到每一个产生者手中。如今,全市32个在建工地备案率、核准率均达100%,每车垃圾都有了专属“身份证”。

运输管控:科技+共治织密监管网络
“电子户口”“电子哨兵”“三联单”,这些听起来颇具科技感的词汇,构成了东台建筑垃圾运输的监管密码。169辆渣土车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重点路段的24小时监控如同“千里眼”,实时捕捉车辆轨迹;3月份以来发放的2720张转运三联单,让每车垃圾的行程可溯,堪比“快递物流”般精准。
监管的力量更来自多方协同。公安、交通、城管在52个码头和高速路口布下“过滤网”,3个月拦截6起跨省偷倒案件;环卫工人化身“移动监控员”,发现违规倾倒立即拍照上传,处置速度“赛外卖”;村民也加入监督队伍,村域重点路段的监控设备与举报制度联动,让偷倒者无处遁形。今年以来,12起违法倾倒案件被从严查处,形成有力震慑。
末端蝶变:从废料到建材的“变身术”
在东台市弶港镇的建筑装修垃圾处理中心,一场“点石成金”的魔术每天都在上演。破碎机里,混杂的砖瓦石块被“嚼碎”成粗细均匀的骨料;制砖生产线中,骨料与辅料混合,摇身变为免烧砖、混凝土砌块。“每天能产200方混凝土、7万到10万块砖,这些再生建材供不应求。”负责人潘俊林指着生产线介绍。
农村的建筑垃圾则有更“接地气”的归宿。各镇村建成的15座中转站,将收集的废料运往园区,化身河堤护坡、厂区路基的“筋骨”。今年以来,3200吨农村建筑垃圾完成“就地转化”,市区“一城三区”更有2.5万余吨废料通过资源化利用获得新生,形成“收集—运输—处理—再生”的绿色闭环。
从源头的规范收纳,到运输的全程可控,再到末端的高效转化,东台以“四治协同”构建起建筑垃圾全链条治理体系。当再生砖铺就新的道路,当循环骨料筑起生态河堤,这座城市正用创新实践证明:环境治理的痛点,恰恰是绿色发展的支点。90%的资源化率背后,是城市治理的智慧,更是迈向美丽中国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