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了第三次预拌混凝土质量状况评估情况,本次抽检的突出问题为机制砂、混合砂的泥块含量不合格,天然砂、石子含泥量不合格,各企业应重点加强生产管理和出厂质量管理。
本次参与评估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及站点95家,现场评估检查平均得分为90.66分,较2022年第二次评估提高0.22分,样品抽检得分率为97.14%。无95分以上的企业;95分~90分(含)之间的企业有71家,占总数的74.74%;90分~85分(含)之间的企业有19家,占总数的20%;85分~80分(含)之间的企业有4家,占总数的4.21%;80分以下企业有1家,占总数的1.05%。
本次评估共计检查三级指标13658项次,其中符合项共计11754项次,占比86.06%;基本符合项共计1448项次,占比10.60%;不符合项共计456项次,占比3.34%。评估内容包括管理信息平台、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原材料质量管理、出厂质量管理、企业试验室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及资质、资料管理、合同管理以及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和混凝土试块(拌合物)抽检。
本次评估共抽测原材料、试块和拌合物1155组,总体得分率为97.14%。其中抽检原材料630组,得分率为95.08%,较2022年第二次评估抽检下降了1.59%;抽检试块和拌合物共525组,得分率为99.62%,较2022年第二次评估抽检上升0.95%。其中,混凝土原材料中,水泥、矿粉、外加剂得分率相对较高,与第二次评估抽检得分率保持一致;砂子、石子和粉煤灰的得分率较低,较第二次评估抽检得分率有所波动。混凝土抗压试块和拌合物中,混凝土抗压试块得分率为99.77%,较第二次评估抽检上升1.19%;现场抽检拌合物得分率为98.89%,较第二次评估抽检下降0.14%。
从各区评估得分情况来看,平均分较高的为通州区、朝阳区、海淀区,分数较低的为平谷区和顺义区。
根据评估指标分类情况,6类指标的平均得分率为90.90%,本次发现的突出问题主要在生产管理、出厂质量管理方面,得分率较低,分别为86.24%和87.84%。管理信息平台、原材料质量管理、企业试验室管理、试验人员能力核验四类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均超过了90%。
其中,在生产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开盘鉴定信息、质量跟踪生产记录信息及生产日志信息记录不完整,配合比调整记录与生产录屏情况不一致等问题;
在生产质量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剩退灰处理记录内容不规范,预拌混凝土运输单记录信息不完整,混凝土试块存在缺棱掉角现象等问题;
在管理信息平台方面,主要存在原材料重量偏差预警未及时消除,生产数据上传信息内容不完整,应上传数据未及时上传等问题;
在原材料质量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砂石质量证明文件不完整,砂石含水、砂含石试验不规范,材料存储标识更新不及时,出现砂石混仓现象等问题;
在企业试验室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混凝土试配性能报告及试验记录内容不完整,配合比审批不规范,配合比调整依据及调整授权书内容不符合标准规定,混凝土强度统计修约错误等问题;
在试验人员能力核验方面,主要存在试验样品处理过程不规范,试验人员试验操作不熟练等问题。
针对评估以及抽检发现的问题,北京市住建委指出各企业要重点加强生产管控,严格保障冬施期间混凝土生产质量,提前制定冬期混凝土生产管理制度或方案,强化冬施期间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合理安排常温配合比与冬施配合比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提前做好试配等相关工作,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生产。同时,进一步加强出厂质量检验,做好出厂质量跟踪,严格确保混凝土出厂质量。
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原材料管理,积极应对原材料质量波动问题,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原材料采购机制,确保材料来源稳定,渠道合法;二是加强原材料进场检验力度,尤其是砂、石和掺合料等质量波动较大的原材料,适当增加车检频次,严禁使用检验不合格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