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时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情况。

▲3月2日,市新闻发布中心,《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解读新闻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 张晓川
发布人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向霆

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 缪为

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 肖友霞

市住房城乡建委总工程师 袁丁

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 舒亮伟
争取2025年我市基本建立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机制
重庆日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根据《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化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分期分批启动其余区县(自治县)、万盛经开区等“无废城市”建设。争取到2025年,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基本建立。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深化源头减量措施、优化收运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优化提升处置能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完善支撑体系、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坚持创新引领示范等十项任务。
据介绍,到2025年,我市将力争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利用处置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0%以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得分稳定保持90分以上,废弃农膜有偿回收体系基本建成,废弃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0%,分类收运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利用,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建筑垃圾规范消纳率达到100%。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
2027年重庆将实现
“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推进24个静脉产业园建设,“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渝北、璧山、潼南等3个综合型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向霆表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新重庆进一步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利用资源化、处置无害化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市生态环境局将在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创新改革、打造标志性成果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一系列措施,重庆将争取到2027年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实现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比如,我市将加快推进固废领域的立法工作,“十四五”期间制定出台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邮政条例等;健全全市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和川渝共建机制;加快秀山、城口、酉阳锰污染整治和石柱铅锌矿污染整治,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以璧山、永川、两江新区等为重点,持续完善汽车循环产业链;提高磷石膏、钛石膏、赤泥、飞灰、废盐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等。
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缪为:
2030年前重庆将重点培育
8个综合型静脉产业园
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缪为介绍,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重庆将在“十四五”时期优先打造渝北、璧山、潼南等3个工艺技术水平一流、协同处置效应明显、生态环境友好的综合性静脉产业园。2030年前,重点培育渝北、璧山、潼南、綦江、荣昌、垫江、开州、黔江等8个综合型静脉产业园。
所谓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我市将力争到2035年,打造建成24个静脉产业园,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建设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按照“绿色发展、集约高效、循环发展”原则,重庆将以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为核心功能,优化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布局,把全市208个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分类整合为152个设施(园区)。
除了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外,我市还将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鼓励建设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持续推进渝南(綦江、南川)、潼南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渝北洛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双桥经开区循环产业园建设,争取新增1至2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资源共享。
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肖友霞:
2025年重庆将力争培育
市级绿色工厂400家
发布会上,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肖友霞介绍,我市将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耗低碳化”标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固废的产生。力争到2025年,培育市级绿色工厂400家。
肖友霞透露,“十四五”以来,我市统筹安排专项市级财政补助资金734万,支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4个,新增工业固废利用能力326万吨。2021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3.1%,列居全国第八,西部省市第一。2022年全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9%。深入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50家、绿色园区26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81家、绿色园区9家、绿色设计产品60种、绿色供应链8条。
接下来,我市将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循环再生、协同减废、能力提升、示范引领”六大行动为引领,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我市将加强再生资源领域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争取到2025年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20家。强化产业协同,加快工业固废规模化高效利用,到2025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将稳步下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0%以上。
市住房城乡建委总工程师袁丁:
2025年末重庆城镇绿色建筑
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100%
市住房城乡建委总工程师袁丁在此次发布会上表示,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目前,重庆新建绿色建筑与新建民用建筑的占比目前达到了85.66%。到2025年末,全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目标将达100%。
未来,我市将出台《重庆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建设污泥处理处置监管信息平台,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将达到1万吨/天,满足当期需求并留有余量,保障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专业化处置能力占比将达到70%以上,全市基本实现以“专业处置为主、协同处置为辅”的处置结构;全市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基本达到100%。
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舒亮伟:
今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
回收利用率力争40%以上
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舒亮伟在此次发布会上表示,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市城市管理局将重点抓好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提升分类处理能力、优化分类收运系统等工作,争取今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
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市城市管理局将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制订《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系列配套政策,开展《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管理办法》修订;另一方面,加快推进6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和6个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垃圾焚烧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全面覆盖,确保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再一方面,深化街道(镇)、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健全以家庭厨余垃圾为重点的垃圾分类成效评估机制,争取2023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其他区县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