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材料,曾因粗放开采导致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饱受诟病。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浙江省作为中国砂石行业转型的先行者,通过政策调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探索出了一条从“散乱无序”到“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路径。这一过程不仅是一场行业洗牌,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革命。
环保高压下的行业洗牌
政策驱动的供给侧改革
政策收紧与矿山整顿
浙江省自2015年起便以矿山整治为抓手,通过联合安监、国土等部门推行科学采矿权设置、严格矿区划界和生态修复制度。例如,省国土资源厅与安监局联合发布文件,要求新设矿山必须满足安全生产、环保和资源利用的“三位一体”标准,并对矿区范围划定提出“整山开发”原则,避免因分割开采形成高陡边坡等隐患。根据《浙江省湖州市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至2025年,湖州市将矿山数量控制在31个以内,并淘汰所有落后小型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高达94%。
砂石矿权的理性回归
在经历早期矿权“疯抢”后,浙江省通过规范矿权出让程序,逐步扭转市场乱象。2024年,全省新设砂石矿权成交均价为6-12元/吨,显著低于海南、江苏等省份,且流拍率近三成,反映出地方政府对矿权投放的审慎态度。这种理性化趋势倒逼企业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
生态修复与土地再利用
以丽水市遂昌县为例,昔日的非法砂场被改造为标准化农田,年产值显著提升,成为“砂石复绿”的典范。类似案例在湖州等地亦不鲜见,废弃矿坑被转化为文旅景点,如长兴“太湖龙之梦乐园”,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
集约化生产模式
技术创新与全产业链布局
绿色矿山与智能化升级
浙江省率先制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推动矿山开采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例如,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通过“三维地质孪生模型”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利用率达99.5%,废水循环利用率和“三率”达标率均为100%。中铁四局在甬舟铁路项目中建设的绿色砂石料加工场,利用工程弃碴资源化生产,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成为铁路项目环保生产的标杆。
全产业链协同与品质管控
浙江省最大砂石供应商——浙江交通资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16座矿山资源,构建“爆破—生产—质控—物流”全链条体系。其产品以低含泥量、优异级配著称,满足高铁、跨海大桥等超级工程的需求。公司还依托人工智能和微波检测技术,实现质量实时监控,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市场细分与高标产品突围
面对房地产需求萎缩,浙江省砂石企业转向基建领域的高标砂石供应。例如,金竹镇大西坞矿区萤石矿勘探项目生产的机制砂专供重点工程,2023年仅单次拍卖金额即达41.78万元。这种差异化战略在价格普跌的背景下,为高标砂石开辟了溢价空间。
转型成效与深层挑战
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初步实现
通过关停落后矿山和推广绿色开采,浙江省砂石行业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同时,规范化管理使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大幅降低,2023年遂昌县砂石资源拍卖收入2862万元全部纳入财政统一管理。
产能过剩与价格困局
尽管集约化成效显著,但全国砂石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仍对浙江形成冲击。2024年,全国砂石产量同比下降9.4%,综合均价跌至94元/吨,浙江机制砂价格亦降至124元/吨,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部分地方政府为短期财政收益持续低价出让矿权,加剧市场恶性竞争。
政策执行与区域协调难题
尽管自然资源部三令五申要求科学规划矿权,但市县一级仍存在“重出让、轻监管”倾向。例如,某省会城市周边矿山关停后,砂石供应长期依赖外运,推高成本并引发二次污染。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保障,仍是政策落地的难点。
从“浙江样本”到全国范式
政策精细化与动态调控
需建立矿权投放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机制,借鉴浙江“三张清单、四项制度”经验,通过大数据监测实时调整矿权供给,避免“一刀切”式管控。
技术赋能与标准引领
推广浙江交投的智能化矿山体系,将5G、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环节。同时,依托中国砂石协会推动行业标准升级,强化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抢占高端市场话语权。
产业融合与价值延伸
探索“砂石+文旅”“砂石+新能源”等跨界模式,如湖州矿坑景点化改造,或利用矿山场地建设光伏电站,拓宽产业边界,实现资源多重增值。
转型中的启示与反思
浙江省砂石行业的转型之路,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环保高压并非行业的“紧箍咒”,而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运作,传统资源型产业完全能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生。这一样本不仅为全国砂石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其他高耗能产业的绿色转型点亮了前路。未来,如何在“双碳”目标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创新动能,将是浙江乃至全国砂石行业面临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