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地质局所属第十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十大队”)提交的《新疆且末县巴什干克金矿区Ⅰ号矿段勘探报告》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成果中心评审。矿区探获金资源量70.77吨,矿床金平均品位3.89克/吨,潜在经济价值超500亿元,为新疆境内昆仑山首次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床。
这一重大成果,不仅是四川省地质局与新疆地质局落实四川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实施战略合作,在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携手并进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更是四川省地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项目组在巴什干克金矿钻探编录现场交流
雪域寻金:在“生命禁区”插上勘探旗帜
2016年,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新疆南疆脱贫攻坚的号召,十大队综合研究新疆地质找矿成果资料,制定了“插钉子、扩周边、重成果、干事业”的找矿战略,在新疆境内昆仑山前山部署了靶区优选项目,开始寻找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地和矿化带。
巴什干克找矿靶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昆仑山北麓,紧邻阿尔金断裂带。矿区风成沙覆盖较厚,基岩出露极差,在这里找矿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四川地质队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拍着胸口说:“只要有矿,我们就能找出来。”
项目组根据1∶20万化探异常资料显示,靶区内金、铜、钼、镍等元素均存在异常,确定目标矿种是当时的首要问题。通过剖析以往资料,做实成矿预测,项目组发现1∶5万水系沉积物金异常在次级构造旁侧以串珠状成带展布。“可能存在较大规模低序次的构造破碎带,岩性条件有利,异常组合好,前人找铜矿,我们找金矿!”十大队副队长刘增达说,“区块周边设了探矿权,那我们就在夹缝中干吧。”
为了解全区成矿地质条件,不错过任何找矿线索,项目组将找矿区块及其周边50平方公里的地区跑了个遍。“我们当时见蚀变就取样,每天收队后还比赛谁采的样更多。”项目负责人谭渭源笑着说,“铜镍靠眼力,金矿靠样品,我们的取样总数超过500件,是任务书下达量的5倍。”
经过一年多战高原,爬峭壁,趟洪水,顶风冒雪,起早贪黑,项目组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发现了4个金矿点,分布范围大,不仅印证了刘增达找金矿的敏锐判断,更如一剂强心针,提振了队员们的信心。
然而,喜悦之余,项目组也清醒认识到,找矿之路仍任重道远。他们面临的难题依然严峻:一是矿(化)体产状不清、品位不高,相互间关系不确定,深部延伸情况不明;二是风成沙覆盖面积广、厚度大,基岩露头少等。即便如此,项目组也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继续用双脚丈量新疆大地的辽阔,用双手解剖每一处可能被风成沙覆盖的矿化蚀变,用双眼捕捉每一丝可能蕴含宝藏的线索。

科技赋能:以创新“组合拳”引领找矿突破
海拔高、冰雪冻、地形陡、风沙厚、氧气少,这些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困难,对地质铁军来说都是家常便饭。项目组中,每一位成员都坚信:思路和方法是找矿的关键,办法总比困难多,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2017年至2018年间,十大队多次组织专题会,研讨巴什干克地区金的找矿思路和方法。
面对找矿潜力不明的问题,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深入分析,初步拟定出该区岩浆热液活动携矿-低序次破碎带导矿-流体蚀变成矿-脆性岩石组合容矿“四位一体”的成矿模式,项目组认为靶区矿化范围大、深部岩浆矿源充足、破碎带容矿空间较为封闭、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具备成大矿的物质基础和地质条件。
结合对该地区多年的地质科研成果,刘增达又提出采用多元土壤化探定位+层间破碎带露头追索+激电中梯异常探深+钻探揭露矿化蚀变带并间接控制金矿体,以方法的组合拳引领找矿突破,多元土壤化探采样介质不限于土壤,还可以包括岩块、岩屑等,除了风成沙外都可采取。他说:“常规方法不管用,创新才有出路。只要工作做得够细致,多解性就越容易排除。即使是大海捞针,也值得一搏。”
敲定找矿方案后,项目组不断突破主观思维和客观困难的桎梏,通过多元土壤化探剖面、露头追索、槽探揭露,进一步缩小评价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人员终于在地表发现了2条金矿带,其中Ⅰ号矿带规模特大,长约3750米,宽320米~410米,金品位0.20克/吨~10.0克/吨,圈定金矿体4条。
初步找矿成果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振。
2019年,十大队持续深耕昆仑山成矿带并实施了“新疆昆仑山北缘于田-且末金成矿规律研究”项目,通过总结控矿因素,深化金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地表矿体规模,并重新厘定2条金矿带,圈定10个地表金矿体,总结矿区成矿规律,提出了“深源浅聚的成矿理论”,并认为勘查区内金矿找矿潜力大,预测金资源可达60吨,有望取得找矿重大突破。
从突破传统成矿理论桎梏,到建立高原复杂地貌区勘探技术体系——这群新时代地质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海拔高,找矿目标更高”的信念。

点石成金:以成矿理论点亮边疆“金色引擎”
2022年,新疆蓝景能源有限公司竞买获得“新疆且末县巴什干克金矿普查”探矿权后,鉴于十大队前期找矿成果突出,直接委托十大队开展巴什干克金矿普查-详查-勘探工作,要求“快速勘查,快速评价,3年内提交勘探报告,实现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面对矿区矿带宽度大、矿体多、覆盖厚的找矿难题,项目组提前开展“新疆且末县巴什干克金矿床多源数据融合——三维建模及成矿机理研究”,基本查清了矿床成矿作用、成矿时代、成矿阶段和成矿物质来源,为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特别是三维建模有力指导了钻孔的布设。在新疆蓝景能源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杨全宏的协同组织下,40多台钻机昼夜施工,共施工钻探工程521个,总进尺20余万米,采集各类样品10万余件,圈定金矿体60余条,探获金资源量70.77吨,矿床平均品位金3.89克/吨。对此,新疆地质专家感慨道:“这是新疆近十年来找到的最大金矿,也是新疆境内昆仑山探获的最大金矿床!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并通过评审,实属业内罕见!”
巴什干克金矿的发现,为阿尔金乃至昆仑山一带的金成矿理论和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刘增达带领项目组全体成员,耗费3年时间,倾尽全力,进一步总结了区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控矿地质因素、找矿标志和成矿规律等,建立了区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模型。今后,该模型可为同行提供样本、经验,为进一步摸清昆仑山脉资源家底提供新的方向。成矿理论将成为“金色引擎”,助力南疆经济社会发展。

十年铸剑:在祖国边疆淬炼“地质铁军”
生命禁区何所畏,壮志豪情破万难。从2016年的“沙海寻金”到2025年的“成果绽放”,十年时光为证:当工期紧、任务重的压力与新冠疫情的冲击交织,地质队员们始终以铁一般的意志攻坚克难。他们风餐露宿于戈壁,爬冰卧雪于高原,在逆境中全力推进野外作业。矿区里每一件浸透汗水的样品,都镌刻着跋涉的足迹;每一组凝结心血的数据,都承载着勘探的智慧。这群以地质事业为己任的年轻人,用硬核担当书写着青春答卷——他们扎根新疆荒原,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常年驻守,四季与高山相伴、风沙为伍。为尽快实现找矿突破,他们与时间赛跑,毅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节假日都坚守岗位。在岁月与坚韧的雕琢下,他们满脸胡须、长发及肩、衣履沾尘,这些被自然“打磨”的印记,成为他们坚守一线的独特勋章。
地质报国,金石为开。从天府之国到雪域边疆,用脚步丈量山河,以科技叩问大地,以铁军奋战高原,以血汗浇灌矿床,十大队始终保持缺氧不缺精神的斗志,树立了“快速勘查、快速突破、快出成果”的典范,以“金色答卷”诠释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巴什干克金矿的诞生,创造了多项“第一”:新疆境内昆仑山首个特大型金矿、新疆近十年最大金矿发现、首次在国内深大断裂带旁侧实现成矿理论突破。其建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模型”,为整个昆仑成矿带勘探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方案”。这不仅是对地质勘探技术和找矿理论的一次重大检验,更是地质队员们坚守初心、服务大局、勇于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示了地质勘查工作在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近年来,十大队扎根新疆、耕耘新疆,累计在新疆承担地质找矿类项目30余个。除巴什干克金矿以外,还提交康赛音大型砂金矿1处,探获锑矿、银铅锌矿等多处具有巨大潜力的矿产资源;同时新发现并评价了黄羊岭、红土滩、卧龙岗南等锑矿矿产地。

2024年5月,四川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伍定一行赴新疆对接交流工作,分别与新疆地质局、和田地区行署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十大队在新疆的一系列找矿成果,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四川省地质局和新疆地质局战略合作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的“双向奔赴”。
四川省地质局锚定“国之大者”,勠力推动川疆两地在地质工作领域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合作共赢,让地质力量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必将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书写出更壮丽的地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