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如何让“乌金”蜕变为“绿金”,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作为一座深植煤炭基因的资源型城市,长治始终在探寻破题之道。长治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作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采煤沉陷区的“疗伤”之路,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长跑。长治市深谙此道,既遵循自然规律开展保护修复,也顺应经济规律推动可持续发展。
制定出台《长治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整改工作方案》,成立市县企三级治理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机制和治理措施,拧紧责任链条,配齐专业力量,逐矿明确包联责任人,构建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专班化推进的工作机制,联动推进工作落实。建立调度通报预警、督查督办机制,排名次、指问题、研措施、传经验,全面提高采煤沉陷区生态质量。在修复中更加注重科学造林,持续扩大阔叶树与经济林种植,同步配置蓄水设施,健全完善修复体系,推动采煤沉陷区的生态账本越算越优。
昔日的采煤沉陷区遇上巧思,能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上党区韩店街道推进全域整治与沉陷治理融合,“抱团”整治采煤沉陷区、碎片化耕地、低效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休闲农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屯留区统筹矿山治理基金,完成2253亩区域治理;与高校合作,在三元煤业试验生物制剂溶解煤矸石;高河煤矿、司马煤业等推行充填式开采,减少源头沉陷;经坊煤业等推进煤矸石制砖,有效消纳固废;明鑫煤矿探索煤矸石与羊粪制肥,改善土壤肥力,拓宽资源利用渠道……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正是长治市因地制宜,为采煤沉陷区开出的“疗伤”良方。长治市科学统筹治理基金使用,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撬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实现“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修复-产业重构”全链条联动,推动煤矸石科学填埋和就地消纳。同时,加强产业导入,将光伏产业和农业生产项目融入采煤沉陷区治理中,打造生态资源“聚宝盆”。据悉,今年全市计划完成4.47万亩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目前已开工40个项目,治理面积2.37万亩。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更多智慧化共治新模式,持续推动采煤沉陷区从“环境痛点”变为“发展亮点”,让绿色成为长治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