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已是上上签,何须相思煮余年” 这句诗道尽了人生的豁达与珍惜当下的智慧。若将其映射到中国砂石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对行业在时代浪潮中机遇与挑战的深刻诠释。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粮食”,砂石行业正经历着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变革的阵痛期,但也迎来了重塑价值、拥抱未来的黄金机遇。在这场时代的相逢中,行业参与者应以“上上签”的积极心态把握转型契机,而非沉浸于过往的辉煌或困境中“相思煮余年”。
一、行业之痛:告别野蛮生长的 “相思岁月”
过去二十年,中国砂石行业乘着城镇化与基建投资的东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房地产与交通工程的大规模上马催生了巨量需求,天然砂过度开采、机制砂无序扩张成为常态,价格飞涨、利润丰厚让行业一度沉浸在“量的狂欢”中。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环保政策趋严以及房地产市场深度下行,行业逐渐陷入供需失衡、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的困局。
需求断崖式下滑: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锐减、地方债务压力制约基建投资,导致砂石终端需求大幅萎缩。2024年全国砂石综合均价较峰值大幅度缩水,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腰斩”行情,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停产退出成为常态。
产能结构性过剩:此前新增矿山集中投产与需求收缩形成尖锐矛盾,长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传统高需求区域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而环保限产、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分化。
粗放模式难以为继:高能耗、高污染的开采加工方式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隧道洞渣、建筑固废等替代资源利用率不足,传统“敢想敢干”的经营思维已无法适应精细化、智能化竞争的新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若仍执着于过去“供不应求、利润丰厚”的旧梦,行业终将在“相思煮余年”中错失转型窗口。痛定思痛,砂石行业必须直面现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告别野蛮生长的旧时代。
二、相逢之机:把握绿色智能与产业链协同的 “上上签”
尽管挑战严峻,时代却也为砂石行业开启了一扇新的机遇之门。政策引导、技术革命与市场重构共同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那些主动拥抱变革的企业,正将这场挑战转化为重塑竞争力的 “上上签”。
政策赋能: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的东风
《砂石工业 “十四五” 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求 2025 年形成绿色低碳产业格局,尾矿、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江苏省通过自然资源数字化平台优化开采监管,贵州省打造安顺 - 贵阳 - 遵义绿色砂石骨料产业走廊,推动 “绿色矿山 + 装配式建筑” 全产业链整合。与此同时,“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建)以及运河经济带(如平陆运河、浙赣粤大运河)等国家级项目释放巨量高端砂石需求,仅平陆运河主体工程即需超 6 亿吨骨料,配套建设更带来百亿吨级需求空间。政策红利与增量市场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技术破局:智能化与绿色化重塑生产范式
智能升级:物联网、5G、AI驱动砂石生产向无人化、精准化转型。无人驾驶挖掘机、智能监控系统提升开采效率,海螺水泥“骨料云平台”实现长三角72小时精准配送,北斗定位智能船队降低运输碳排放 。中电建安徽柯家村矿更以“全干法、全利用、全封闭、全自动”的“四全”工艺,实现粉尘排放<10mg/m?的行业新标准,成为全球绿色砂石基地标杆。
固废资源化革命:尾矿、疏浚砂、建筑拆除垃圾等 “城市矿山” 被深度开发。中国电建“以破代磨,湿筛干破”技术入选国家低碳推广目录,将洞渣、河道料转化为高品质骨料,每吨成本降低15%-20%。平陆运河项目中,疏浚砂资源化利用率超40%,形成 “工程自循环” 降本模式。
产业链协同增效:头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与上下游整合构建闭环生态。海螺水泥入股中建西部建设、中国建材与民本集团合作开发骨料项目,推动“水泥 - 骨料 - 商混 - 预制构件”一体化,降低综合成本并提升溢价能力。华新水泥在湘桂运河沿线布局绿色建材产业园,实现从砂石入场到 PC 构件出厂的全流程整合,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市场重构:高端化与国际化开辟新赛道
建筑质量升级推动高端精品骨料(如 I 类机制砂)需求增长,此类产品可大幅减少减少水泥用量,契合高标号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等领域需求,成为头部企业布局重点。同时,“一带一路” 沿线基建项目与东南亚砂石进口增长(2024年同比 + 18%)为中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窗口,水运成本优势(较公路低80%)进一步拓展出口潜力。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依托运河网络重塑区域供给格局,内陆矿山通过低成本水运提升价格竞争力50%,市场话语权向集约化、技术型企业倾斜。
三、破局之道:以文化为基,精耕细作赢未来
砂石行业的转型不仅是技术与模式的升级,更是文化与思维的革新。正如诗句所倡导的 “珍惜当下,务实前行”,行业需培育以下核心能力:
坚守生态底线:从资源掠夺到和谐共生
砂石开采曾对江河湖海、山体植被造成不可逆的生态创伤。如今,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边开采、边修复”,复垦率、生态贡献率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中电建长九新材料在安徽打造“矿廊园港一体化”基地,避让湿地保护区规划物流廊道,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严守耕地红线、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采等政策将倒逼行业彻底告别破坏性开发,转向生态友好型发展。
精耕细作: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
中国砂石协会胡幼奕强调,砂石企业需从“敢想敢干”转向“精耕细作”。这意味着:
成本精细化: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矿山开采、物流运输、能耗管理全链条成本,应对价格下行压力;
质量精品化:建立骨料粒型、级配、含泥量等严苛标准,满足高端工程需求;
管理精益化: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如长九公司“安全包保责任制”+“安全文化浸润”双体系)、供应链金融优化回款周期,提升运营韧性。
文化聚力:锻造砂石人的精神内核
行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文化根基。中国砂石协会通过《砂石周刊》、书画摄影展等阵地弘扬“砂石精神”—— 坚毅、奉献、创新,正如赣昌砂石公司员工所言:“繁华世界里,我如一粒尘砂,虽渺小,亦强大”。企业更需构建 “责任共同体”:浦新矿业以“红 E 先锋”党建品牌驱动党员攻坚队攻克技术难题,降本增效近190万元;通过“师带徒”“政企村联动” 凝聚人才与地方支持,将砂石事业升华为服务国家建设、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这种文化认同,让行业在低谷中依然保有前行的信念与温度。
四、结语:不念过往,无畏将来
“相逢已是上上签”,是对砂石行业与时代机遇相遇的珍视;“何须相思煮余年”,则是对沉溺旧模式、旧思维的警醒。当前的行业调整期,恰是淘汰落后产能、重塑竞争秩序的关键转折点 —— 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将被出清,而那些以绿色为底色、以智能为引擎、以文化为纽带的企业,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
站在万吨货轮启航的码头,看着智能破碎设备精准作业的矿山,或是建筑用的精品骨料源源不断出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砂石骨料的流转,更是一个古老行业向现代文明的蜕变。未来已来,砂石行业的命运不在“相思”中蹉跎,而在把握“上上签”的果敢行动里。唯有携手共进,拥抱变革,方能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继续筑牢“基建粮食”的坚实根基,书写属于砂石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