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砂石产业面临着多重结构性矛盾。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的双重夹击日益严峻,低端竞争与价值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多数企业仍困于 “开采 - 运输 - 销售” 的初级模式,产品附加值率极低,产业链价值呈现多级落差。以九江为例,机制砂出厂价仅每吨数十元,而半导体级高纯硅材料价格可达数千元,传统模式的经济效益天花板展露无遗。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断层与创新乏力。据了解,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低下,智能化设备普及率不足,在硅材料提纯等关键领域,国内企业技术长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产业亟待寻求根本性变革。
在此背景下,2025年5月16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与九江市采砂管理局、赣鄱砂业集团达成了在芯片高纯硅半导体材料研发及硅材料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合作。这场看似普通的校企合作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砂石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的深刻变革。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倒逼和数字经济浪潮冲击下,传统砂石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而九江的这场合作,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局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当天,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九江举行。九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熊晋喜、副秘书长王风雷、张亚雄专家团队出席仪式。西交利物浦大学芯片学院院长陈伟与九江市采砂管理局局长、赣鄱砂业集团董事长孙勇军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上,孙勇军指出,西交利物浦大学具备先进的芯片高纯硅半导体材料研发技术,市砂管局、赣鄱集团则拥有资源和市场优势,双方合作既是推动九江砂石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助力西交利物浦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应用的重要途径。对于后续合作,孙勇军提出三点期望:共建人才与技术赋能平台,助力九江砂石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政企学研联动,推动西交利物浦大学科研成果落地;深化战略合作,推动硅材料新兴产业发展。
陈伟表示,西交利物浦大学始终秉持国际化、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优质人才,积极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与九江市的深入合作,联合建立赣鄱硅材料创新研发中心实验室,培育高新前沿技术,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提升西浦以产业为导向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砂石产业的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九江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科技创新激活 “沉睡” 的砂石资源,完全可以将传统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场转型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当砂石不再只是混凝土的骨料,而成为高科技材料的载体,中国制造的根基将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