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无休止的扩张使原有的垃圾处理系统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也使城市内部开始出现难以填补的垃圾处理缺口,“垃圾围城”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伴生现象。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城市之一的西安,同样也面临着“垃圾围城”的问题,除了唯一的大型垃圾处理场不堪重负外,垃圾无法进行有效分类也影响着垃圾的有效处理。而将垃圾转变成有机肥料的转化技术,则有望成为化解“垃圾围城”困境的新出路。
--唯一垃圾处理场不堪重负
已经为西安服务了19个春秋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上,也是西安现有唯一的大型垃圾处理场所。随着西安城市不断发展,城区不断扩大,西安的生活垃圾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这座筹建于1994年的垃圾处理厂已逐步显露出疲态。
江沟村垃圾填埋场占地1031亩,总容量4900万立方米,是国内单体库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同时也是上世纪90年代西安缓解“垃圾围城”困境的产物。据了解,起初每天倾倒在江沟村垃圾场的生活垃圾稳定在1000吨左右,远低于江沟村的设计处理量——2000吨。但随着西安城区的快速扩张,生活垃圾成倍增长,到2006年时日均垃圾处理量就已达3800吨,2011年江村沟日均垃圾处理量达5900吨,同年12月还曾出现过日处理8000吨的情况。现今,江村沟日平均处理垃圾为6800吨,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据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处长白宝民介绍,整个填埋场的总填埋量已过半,如果依照现有的垃圾增长速度继续填埋,据保守估算,七到九年之后江村沟垃圾场就将被完全填满。
与此同时,作为西安市内唯一的垃圾处理场,江沟村处理场并没有其他的替代品,换句话说,只要西安一天没有建成新的垃圾处理场,江沟村就要继续风雨无阻地工作下去,而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副局长张蔚告诉记者,现在西安的垃圾处理相当于把全部的“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出了任何纰漏,每天几千吨无法填埋的垃圾要不了多久来就会把西安团团围住。
作为备选的西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其具体的选址地点、开工时间目前仍然未知。“其实,在西安建一座垃圾焚烧场的想法已经有好几年。但是期间有一些客观原因,让项目迟迟不能落地,”张蔚告诉记者,“这就像是人人都需要公厕,但都不希望公厕建在自己家门口一样。想要修建一座垃圾焚烧厂,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沟通和协调。”
--垃圾分类难以全面推行
垃圾分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虽然都知道完善的垃圾分类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垃圾回收和处理的效率,但通过调查,记者却发现“垃圾分类”在西安并没有全面推行。
在西安地铁人流最大的站点钟楼站,记者看到,对垃圾桶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标示置若罔闻的乘客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基本上是在“随机”选取垃圾箱丢弃废物。记者采访了几名扔垃圾的乘客,除部分乘客承认自己因为着急没有做到“垃圾分类”之外,剩下的人都普遍表示对于垃圾分类没有概念,也不知道“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究竟都包含了怎样的内容。
除了群众,西安街头的垃圾处理站也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在西安民生兴正元地下停车场处的垃圾处理站,记者就发现环卫工人只是将整车的垃圾倒进站内压缩处理,并没有垃圾分类这一道工序。
张蔚告诉记者,之所以在西安难以进行垃圾分类,是因为西安只有单一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西安的垃圾最后都是送到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统一填埋的,即使运送前分类了,最后填埋时还是要混在一起。”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鱼小辉研究员表示,垃圾分类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存在着源头、中端转运和末端处理三个具体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末端处理的选择越多(填埋、焚烧、可再生转化等),垃圾的分类工作就需要做得越细致。可如果像现在的西安这样,末端处理只有填埋这一种选择,垃圾分类就很难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不过,张蔚认为,随着下一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成以及可能推广的小型垃圾转化厂,垃圾分类必然会加快进度。除在源头方面做好居民的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引导市民主动分类垃圾之外,市容环保部门还将在各垃圾站建立二次分类系统,从而更好地适应垃圾处理末端的多样化需求。
--垃圾转化肥料具有推广价值
要处理“垃圾围城”的困境,需要多样化垃圾处理的措施,除了传统的填埋与焚烧之外,近几年来新型的垃圾转化技术逐渐成熟起来,也为城市解决“垃圾围城”难题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位于西安阎良区的阎良垃圾处理厂,其采用的将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的做法,就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据了解,阎良垃圾处理厂转化技术的核心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与无机物分离。有机物质及细小的非无机物,直接被运送到高温高压催化水解罐体内进行处理,经过筛选以及沉淀烘干,在有机物内添加相关有机材料,制作成有机肥料。
阎良垃圾处理厂将这一套分解技术称之为“工业胃”,处理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机质高温高压催化水解系统就像人的胃一样,通过向设备内添加如同人体“胃液”一般的催化制剂,再加上高温、高压的环境,有机物质将加速分解,从而在短时间内变成有机肥料的原料。“过去用垃圾制作有机肥料的难点在于无法从细小的垃圾中剔除最后那一部分的无机物杂质,”工作人员说,“但现在经过水解的有机物呈粉末状,而混杂其中的塑料、金属和砖块等无机物依然还是原状,(这样)就能很轻易的筛选出无法使用的无机物垃圾了。”
据悉,建设于2008年的阎良垃圾处理厂,总投资近6000万元,有500吨/日的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运行5年来垃圾处理成效显著,不但基本解决了阎良城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还覆盖了周边农村地区,将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也转化为可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按照每100吨垃圾可转化25吨有机肥料的转化率来看,阎良垃圾处理厂依靠销售有机肥料就可以实现盈利。
阎良垃圾处理厂的技术方--北京洲际环发资源再生技术公司的总裁郑顺潮认为,与传统的垃圾焚烧、填埋厂最少1000吨/日的处理量不同,垃圾转化厂的处理能力弹性较大,可普遍适用于200至300吨/日的城镇地区,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但受制于传统的垃圾填埋、焚烧的观念,人们对于垃圾转化这一相对新鲜的技术还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