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矿山开采留下的‘伤疤’终于治愈了。”近日,在宿松县龙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石雅煌感慨道。
石雅煌介绍,受过去无序开采影响,该项目点山体生态被破坏,“千疮百孔”,一遇大风天便尘土飞扬。2019年初,宿松县在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的支持下,制定龙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方案,启动治理工程。
工程划分为5个治理区,主要实施场地平整及坡面整理、修建挡土墙、客土回填、团粒喷播、绿化与养护等措施。目前,各项工程均已基本完成,共计治理矿山宕口 22个,总治理面积925.5亩。
宿松县副县长余炜表示,目前,县政府正引入社会资本对该项目升级,打造生态休闲公园、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推进废弃矿山由“疮疤”变身为城市生态景观,提升生态修复档次。
“实施废弃矿山治理,摸清底数是前提。”石雅煌说,宿松县于2018年对全县废弃矿山进行了调查摸底,确认共有37座废弃矿山,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宿松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对所有废弃矿山分年度作出治理安排。
近年来,该县积极落实废弃矿山治理规划。目前,已有30座废弃矿山完成治理验收,累计治理约3870亩。余下废弃矿山将在2025年前全部治理到位。
“好了‘伤疤’不忘疼。”余炜表示,在不断加大废弃矿山治理的同时,宿松县把在建和生产矿山的“边开采、边治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使“伤疤”即生即治,实现生态开采不留死角。该县将对前期矿山生态修复情况进行“回头看”,着力融治山、治水、土地复垦、生态修复为一体;结合城乡建设布局,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产业导入、改善人居环境并举,由原来单一的矿山治理向规模化、公园化、产业化转变;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保护修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