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砂石,在襄阳90后小伙朱建敏的试验室里,统统变成了试验用的“食材”。机器切片、高温蒸煮、匀速搅拌、低温冷冻,如此大费周章,只是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

朱建敏做试验
湄洲湾跨海大桥、阿克塞汇东新能源光热+光伏试点项目、青峪口水库……这些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一沙一石、一钢一铁,都得通过朱建敏及其团队的“考验”。

领奖现场
4月30日,34岁的朱建敏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他所在的中铁十一局一公司诚达检测公司,探访这位“全国技术能手”的“梦工厂”。
伸手一摸,砂石的细度不差分毫
朱建敏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小乡村,村里人外出打工多是从事建筑行业,他自小便对工程项目格外关注。2010年,朱建敏考入河南城建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大学毕业,入职中铁十一局一公司。
作为当年进入公司中为数不多的本科生,朱建敏被分配到宝汉高速公路项目部,从事试验检测工作。钢筋、水泥、砂、碎石、混凝土……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检测合格后,才能用于项目建设中。两年的历练,让朱建敏熟悉了项目建设的全流程,也对几十种建筑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

朱建敏做水泥试验
2014年11月,正在宝汉高速公路项目试验室做试验的朱建敏听旁边同事说公司计划近期要举办试验技能大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朱建敏报名参加了公司的“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技能比武,该比赛项目需在40分钟内完成样品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比赛既比速度,也比操作的规范性。”参加工作仅4个月的朱建敏,竟出人意料地拿了三等奖。
“即使每天与水泥、砂石打交道,也能干出名堂。”这次获奖给了朱建敏信心,他开始对工程试验有了更深研究。“砂、石、水泥的配比不同,可以形成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朱建敏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然环境不同,对原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在东北地区、西北高原和南方地区,项目建设所需混凝土的耐久性都是有差异的。”

进行砂颗粒分析
2015年10月,集团公司主办“砂颗粒分析试验”技能大赛,选手需在最短时间内对一份砂样品进行细度模数估测并进行试验验证。朱建敏眼睛一看,双手一摸,瞬间给出答案:2.8。而后,经过试验操作及数值换算验证,他给出的答案分毫不差。
在砂石、水泥的检测上面练就了绝活,但朱建敏更多地在思考如何运用好检测技能,更好地服务工程建设。2016年,他来到银西铁路项目部,担任工区试验室主任,通过把好原材料入场关,严控混凝土出站关,前后联动,定期复盘,建立起了一套混凝土管控体系,解决了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性能不佳、结构物外观质量不良等问题。
搅拌混凝土,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
经过宝汉高速公路和银西铁路两个项目的历练,朱建敏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他入选中铁十一局参赛队,备战中国技能大赛——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竞赛。
“每天搅拌混凝土的训练记忆颇深。”朱建敏回忆道,在接近半年的集训中,他反复练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拌合物性能试验、钢筋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改良土水泥剂量测定等试验项目。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训练过程中每天都要搅拌三、四份70公斤左右的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并测试混凝土性能指标。“半年时间,制作了400多份不同比例的混凝土,并深刻记忆其形态。”

测试水泥坍落度
搅拌混凝土又不是什么技术活儿,为什么要如此试验?朱建敏解开谜底:“混凝土混合比设计及拌合物性能试验”项目,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计算并试配出某个强度等级与坍落度要求的混凝土,而这个坍落度数值在10mm-220mm之间有成很多种可能,因此,朱建敏只有不断的试验,将每个配比、坍落度所需要的水、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剂的比例进行反复试拌调整,并稔熟于心。
朱建敏和队友各取所长、系统学习、勤加练习,定期总结固化流程,最终在国赛中获得第三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成为该公司试验检测序列走上国家级领奖台的第一人。
2020年,中铁十一局一公司推动所属诚达检测公司市场化运营,公开竞聘关键岗位,当时还不到30岁的朱建敏站上了竞聘总工程师的演讲台。经过国赛的历练,朱建敏对工程检测行业的发展态势有了深刻洞察,他对检测公司进行了深度思考:建筑行业正在经历深度变革,检测机构加速分化,面对行业未来走向,检测公司管理要规范,流程要清晰,技术要过硬,特色要明显,要打造一个涵盖检测、监测及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专业机构。

朱建敏和团队交流
专业的讲述、长远的规划让朱建敏在竞聘中脱颖而出。竞聘上岗后的朱建敏带领技术团队到外部调研、交流学习并进行内部组织研讨、建立各项业务流程。如今,公司的初始检测参数从461项增至1397项,服务网络遍布全国,累计实现内外部创效2000余万元。
带出高徒,服务30多个项目建设
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是我国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全长14.7公里,其中海域施工长度10.8公里。由于大桥建在海水之中,对大桥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要求更高。
2021年11月,湄洲湾跨海大桥开启桥面的无砟轨道道床板的施工,试验段混凝土拆模后外表总是会出现气泡,影响美观。项目部一时也拿不出解决办法,只好邀请朱建敏“出马”。

项目现场开展工作
朱建敏赶赴施工现场,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调配、试验验证和优化调整,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保证了无砟轨道的施工进度。2023年6月28日,朱建敏兴奋得久久难以入眠。就在这一天,CR450试验列车呼啸着驶过湄洲湾跨海大桥,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这是中国高铁的最新速度,也标志着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他说:“能为中国速度做出自己的贡献,何其有幸。”
在诚达检测公司“朱建敏创新工作室”的宣传栏上,团队成员的成绩令人瞩目。全国技术能手2人、湖北省技术能手2人,最年轻的“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超泽,获奖时才26岁。如此成绩,用公司党支部书记王海义的话说:“朱建敏功不可没!”

带徒弟做试验
这些年,身为公司总工程师的朱建敏大力组织内外部培训,95人次通过公路水运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188人次取得铁科院铁路试验人员证书。他还把自己参加技能比武的心得编撰成册,无私分享,多次带队参加各类比武,先后有11人在省部级和业主组织的竞赛中获奖。
2022年,徒弟吕磊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朱建敏在赛前15天全程陪伴,一边兼顾工作,一边传授经验、交流切磋,最终吕磊荣获冠军,喜提“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朱建敏大笑,“就像我拿第一一样高兴,圆满了。”2023年,朱建敏被湖北省总工会评为“带徒名师”。
“工作中一定要严谨、严谨再严谨!”朱建敏的徒弟王波说,师傅经常教导大家要做工程质量的“把关人”,正是这样,诚达检测公司成立18年来,参与试验检测工作的工程项目达30多个,朱建敏的足迹踏遍全国,赢得行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