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交三航局平陆运河航道9标项目水下模袋施工完成了2978米,占比设计总量的26%,施工建设刷新“进度条”。护岸工程是平陆运河项目的主要施工内容之一,由中交三航局施工的一级护坡95%在水下,采用模袋混凝土施工工艺。为打造品质护坡,项目团队开展试验攻关,把控浇筑流程,助力工程高质量建设,奏响匠心筑梦的运河建设强音。

百次试配 水下模袋品质提级
项目模袋混凝土施工设计总量长11.3千米、面积26.5万平方米,混凝土浇筑量大。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未来运河的通航能力、抗自然灾害能力和运营安全,为确保浇筑质量,在实验主管郭步华的带领下,项目团队严格把控进场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及混凝土配合比,而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为这一过程带来了重重考验。
水下温度低、水压大、流速快,混凝土既要具备结构稳定性,防止受到水流冲刷影响,还需具备自密实性及高流动性,让混凝土在水下无法振捣的环境中依靠自重填充模袋孔隙。其中任何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导致气泡或分层出现,从而影响水下护坡的质量。
为满足各项要求,让混凝土达到预期的效果,项目团队做了上百组试配和不计其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块,严格控制砂率平衡流动性和稳定性,调整坍落度以满足自密实要求,多次模拟试验验证混凝土的均匀性与强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个昼夜的不懈摸索和试验,项目团队终于找出了合适的水下模袋混凝土配合比。
“细骨料—机制砂的亚甲蓝值必须小于1.4,石粉含量必须控制在7%以内,泥块含量控制在0.5%以内!”深夜的料场里,为了抢抓工期,试验室主任郭步华与团队一同扎根试验室,集中力量攻克水下模袋混凝土的配比问题。
严格把控 浇筑施工提质增效
“浇筑是水下模袋混凝土施工的关键一环,必须连续浇筑,稍有不慎就有堵塞管道的风险。”郭步华说。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和表面平整度,项目团队采用首件制施工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化生产流程。面对模袋压力过大而出现爆模等施工问题,郭步华严格把控混凝土的流动状态,保证冲填以每小时10—15立方米的速度进行。模袋底部充灌饱满后,暂停浇筑,设置等待期,等待填料中水分、空气析出,混凝土成形后进行二次充盈。
经过努力,项目团队如期完成首件模袋混凝土浇筑任务。经过监理、业主现场评估,模袋混凝土成型护面总体观感质量良好,模袋成型厚度经探针测量上、中、下区域部位,厚度均匀且在允许偏差值范围之内,满足设计要求,表面平整,无混凝土残渣附着。首件模袋混凝土施工方案成熟、高效,为后续一级护坡大面积水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施工标准,助力项目打造优质工程。
“作为一名老同志、老党员,能为平陆运河的建设出一份力,我深感荣幸。”郭步华感慨道。遇到生产中的问题,不怕困难,反复实验,持续钻研,成为中交三航局建设团队匠心打造平陆运河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