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十四五”以来,安徽省累计修复废弃矿山3594个,废弃矿山治理率近9成。其中,庐江矾矿科学运用“原位基质改良﹢植被恢复”技术,变身绿色发展新增长极,成为全省矿区生态修复的典型样板,为加快美丽安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修复走上非“矾”之路
庐江矾矿曾是中国最大的矾工业基地,享有“中华矾业砥柱”“安徽化工之母”的美誉,2001年矾矿停止开采。
近年来,庐江县积极推进并实施庐江矾矿生态修复工程,坚持“整合资源、以用定治”原则,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庐江矾矿的生态修复至此走上非“矾”之路。
时代蝶变,矾矿治理蕴含着机遇。矾山治理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按区域划分为大矾山西山、大矾山东山及小矾山,分为地表工程及地下工程,以“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为核心,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污染控制及地形地貌重塑等多方面目标。
治理区还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植物相搭配,构建起生态多样性的层间植物景观群落,与原山貌既融为一体又彰显特色。治理区实现了“山中有水、水绕山流、花海竟艳”,变身绿色发展新增长极。
相关人士指出,庐江矾矿因地制宜运用“原位基质改良﹢植被恢复”技术,通过微生物成矿改良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让矿区生态修复变得更有成效,起到了示范作用。
如今,走进庐江矾矿废弃矿山,满目青翠,芳草如茵,蜂蝶翩跹,鸟语莺歌,吸引了周边居民前来游玩,成为休闲游玩的打卡地。
加快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系统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修复废弃矿山3594个、面积41.35万亩,废弃矿山治理率近九成,为加快美丽安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省重视推进系统治理,将废弃矿山修复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按照“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及主要生态问题分布,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一矿一策”推进治理。实施国家级巢湖山水工程和15个省级山水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
注重强化技术赋能,综合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等技术,建立生态修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生态护坡、土壤生物改良、植被物种选配及种植等技术的研发运用,加快提升矿区生态修复。
此外,发挥市场作用,探索“以用定治”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