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推出住宅项目中宣传材料中强调:房屋“采用优质建材,符合国家建筑标准”。但实际材料却使用海砂,并未在合同中注明建材来源,且施工期间刻意规避监管,伪造部分检测报告,被法院判诀退一赔三!

据悉,购房者王某入住后不久发现房屋墙面出现多处细微裂缝,且部分区域混凝土存在异常剥落现象。基于此,购房者王某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房屋建材取样鉴定,结果显示: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高达0.1%,远超《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 206-2010)规定的0.03%限值,确认该房屋主体结构使用海砂建造。
王某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1、开发商故意隐瞒海砂使用事实,构成欺诈;2、房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开发商辩称海砂问题“属于行业普遍现象”,且已通过表面处理降低风险;购房者未在收房时提出异议,视为认可房屋质量。
法院针对王先生的评估鉴定,聘请专家辅助人出庭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海砂危害与安全隐患、氯离子腐蚀机理(海砂中的氯离子会破坏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催化锈蚀反应,导致钢筋体积膨胀,混凝土开裂)长期腐蚀将大幅降低房屋承重能力,遇地震等外力时可能引发结构性坍塌。
法院审理正常认定:开发商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且使用海砂建筑楼体直接关系房屋安全,属于“对商品或服务的实质性隐瞒”,房屋存在重大质量缺陷。判决: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开发商退还王某购房款600万元,并支付利息损失;同时,需增加赔偿购房款三倍(1800万元),合计2400万元。

海砂腐蚀 隐患重大
据悉,海砂,作为一种纯天然的海洋矿产资源,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在沿海地区混凝土搅拌站中使用已久。
但海砂中含有一定的氯离子,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海砂被用于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中,会腐蚀钢筋,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建筑物的损坏或倒塌,给建筑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各种规范海砂淡化和应用的规范以及一系列监管措施,加强对海砂使用的监管力度,但是因利润驱使,违规或淡化不合格的海砂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在建筑楼盘中广泛应用,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沿海地区 “海砂危楼”时常曝光,海砂滥用的危害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