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以下简称《混凝土用砂石》)于2007年6月1日实施,它对保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与《建设用砂》(GB/T14684-2011)、中的术语、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没有统一,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将两个标准规范之间主要差异点,以表格形式列出进行对比。
(1)人工砂
《建设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见表1)。
表1 人工砂概念的差别
名称
|
人工砂
|
机制砂
|
混合砂
|
《建设用砂》
|
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
由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
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
《混凝土用砂石》
|
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
——
|
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的人工砂级配较差,中间少两头多,细度模数较大,颗粒形状粗糙尖锐,多棱角。粉体材料用量(包括石粉含量)和外加剂用量较大,如果配制不得法,用人工砂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会呈“草帽状”,工作性较差。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制砂装备水平,改善级配和颗粒状;②与河砂混合掺用有利于改善人工砂的性能,在没有河砂或其他级配的砂进行复配时,可以考虑用粒径大于2.36mm的颗粒代替一部分石子,石粉代替部分矿物掺合料;③尽量采用石粉含量符合标准要求、细度模数2.5~3.3的人工砂。
(2)公称粒径
《建设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见表2)。
表2 砂含泥量等指标的差别
名称
|
含泥量
|
泥块含量
|
石粉含量
|
《建设用砂》
|
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
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
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
《混凝土用砂石》
|
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
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
|
(3)适用范围
《建设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见表3)。
表3 砂质量要求的差别
名称
|
Ⅰ
|
Ⅱ
|
Ⅲ
|
《建设用砂》
|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
宜用于强度等级C60~C3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
《混凝土用砂石》
|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
|
宜用于强度等级C55~C30的混凝土
|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或等于C25的混凝土
|
《建设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
(1)规格等级
《建设用砂》将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未涉及特细砂的质量要求,而《混凝土用砂石》将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见表4)。
表4 细度模数的差别
名称
|
细度模数
|
粗砂
|
中砂
|
细砂
|
特细砂
|
《建设用砂》
|
3.7~3.1
|
3.0~2.3
|
2.2~1.6
|
——
|
《混凝土用砂石》
|
3.7~3.1
|
3.0~2.3
|
2.2~1.6
|
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