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并不明显的爆破声从山头传来,几乎与爆破同时,高压喷雾水炮启动,对准爆破点开始喷射,爆破响声过后,现场见不到石块和粉尘飞出。在距离爆破点400米远的养牛场里,牛群依然在悠闲地吃着饲料,丝毫没有被爆破声打扰。
这是记者日前在天津蓟州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现场所见到的场景。拥有“京津后花园”美誉的天津蓟州区地处华北平原与燕山山脉之交,是两地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需要开采这里丰富的矿石资源,当地山体上留下了多处大小创面。2008年,蓟州区全面关停了山区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2014年,又启动“矿山复绿”行动,为矿山创面“疗伤”。
“整个项目包含约637公顷矿区的治理工作,最终效果是要让‘荒山铺绿装,沟壑变平川,废地成资源’。”中交天航局蓟州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经理曹兴凯介绍,项目要完成爆破削方、机械填方、道路修建、植被绿化等多道工序,施工和项目管理难度极大。
曹兴凯告诉记者,如果把项目团队比喻为“工程医生”,那山体修复治理的过程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清创”是诊断病灶之后开始“治疗”的第一步,需要通过精准爆破把危险的坡面削平,将松动的表土剥离。然而,常规爆破引起的砂石飞溅、尘土飞扬会造成周边环境二次污染,为此,项目团队与石家庄铁道大学联合研发的二氧化碳高压喷雾水炮成功应用到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高压喷雾水炮的超强喷压和雾化效果可以把爆破时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快速、安全地完成‘清创’,这与传统山体爆破碎石飞溅的场景完全不同。”
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由于原矿山长久处于无人管理的废弃状态,随时面临垮塌风险。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与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针对这个问题,项目团队定制了一款国内领先的用于矿山治理施工的数字化平台,给矿山装上“监护仪”,所有施工地块全部纳入智慧监测范围,布控电子围栏,接入智慧安全帽,随时监测预判山体震动,最大限度保障人和物的安全。
“只解决矿山满目疮痍的问题,治标不治本,我们不仅要将绿水青山还给人民,还要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曹兴凯介绍,为此,项目团队尝试在废弃矿山修复过程中,将废弃石料投入加工生产线“变废为宝”,获得的收益再反哺于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矿山本身的“造血能力”。
据项目党支部书记李伟介绍,整个项目建设周期长达6年,在项目建设中,100%使用蓟州本地工人,持续稳定提高了这些人的收入水平,自项目部2019年9月成立以来,解决和带动当地青年就业达上万人次。这些人大多从小亲历了矿山“受伤”的过程,而今重返家乡致力于建设美好绿色家园。
为了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项目团队利用央企影响力构建起矿山修复治理的产业联盟,同步推进治理与产业开发,目前已有30多家单位加入。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策划“空气储能+光伏”、“钠离子储能+光伏”、八仙山综合开发等项目10余个;探索开发了生态衍生品和文创产品,如有机蔬菜种植、富氢矿泉水生产等。
“未来,在绿意盎然的蓟州区,还将引入新能源、共享农业、特色旅游等系列项目,真正通过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实现还绿于民,变绿为金。”李伟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