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务院新闻办将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7月9日上午举行系列发布会的首场,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副主任李春临、副主任周海兵和秘书长袁达,回答了11次记者提问,其中李春临副主任回答了2个与基建、投资相关的问题,详情如下,来源国新办网站。

(图源:国新网)
问: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请问国家发改委是如何看待基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春临:
谢谢您的提问,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中国基建不断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撑起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也托起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我们都是亲历者,我想引用4句网友留言来回答您的问题。
第一句话,“路网织密比刺绣,绣出千里江山图”,讲的是基础设施网络更加系统完备。比如,“主动脉”更畅通,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目前建成率已经超过90%,覆盖超过80%的县,服务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形成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通疆达海的国民经济主动脉。又比如,“毛细血管”更发达,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脱贫攻坚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多乡亲“出门就上车、村口取快递”。
第二句话,“当日达让新鲜不过夜,村村通让山乡若比邻”,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高效实用。一方面,物畅其流带动全社会降本增效。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今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左右。冷链物流体系也更加健全完善,不但“长安”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拉萨、乌鲁木齐也不在话下。另一方面,人享其行的现代生活更加触手可及。旅客联程联运更加快捷顺畅,出门旅游抬腿就走、转眼就到,早上还在广州喝早茶,晚上就到“尔滨”看冰雕。
第三句话,“技术增活力,绿色添动力”,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智能绿色。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个标准箱、比2020年提高26%,作业时效领跑全球。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大减少了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里程焦虑。
第四句话,“国之重器扛得住地动山摇、经得起百年风雨”,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安全可靠。近年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等,设计寿命都长达百年以上;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扛得住17级台风、9级地震。2024年全国水库通过拦蓄洪水,减少淹没耕地1600多万亩、避免转移人口1100多万人次。同时,我国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另有4条正在建设,电网不仅规模大、覆盖广,而且坚强可靠,“十四五”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重大电力安全事故。在上周五,也就是7月4日,全国用电负荷创了14.65亿千瓦的历史新高,发电量也创了历史新高,达到329亿千瓦时。在本周一全国用电负荷又迭创新高,达到14.67亿千瓦。去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登陆后,仅用80个小时就实现了琼粤跨海电缆恢复供电。
中国基建之所以跨越前行,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守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初心,攻坚克难、愚公移山的决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的原则,持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迈上新台阶。谢谢!
问:“十四五”规划了102项重大工程,在下一个五年中,投资强度是否会下降?主要的投资领域有哪些?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春临:
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可以用“五个新”来概括。
一是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循环“新支撑”。贵阳至南宁高铁、和田至若羌铁路、中老铁路、成都天府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建设,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到97%,为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是科技攻关赋能经济发展“新活力”。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三是生态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新奇迹”。最典型的,就是“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绿进沙退;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构筑起“绿色长城”。我曾在黄河“几字湾”沙漠腹地陕西榆林工作9年,那里的860万亩毛乌素沙漠已得到全面治理,并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现在正是草木葱茏的季节,欢迎大家去实地看一看。
四是民生项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质”。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覆盖中西部等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推动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加快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50万张,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支持208万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超过170万人次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一老一小”保障更有温度。
五是安全工程筑牢国家安全“新基座”。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持续完善,全国水库总库容达万亿立方米、大坝数量全球第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确保102项重大工程圆满收官。同时,科学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