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南部崇山峻岭间,正在建设的花江峡谷大桥正以雄伟身姿跨越天堑。这座未来的 “世界第一高桥”,其混凝土 “筋骨” 中藏着一项来自贵州的创新密码 —— 全部采用就地取材的机制砂。这项突破不仅破解了贵州 “无大河、缺河砂” 的基建困境,更书写了一段 “变废为宝” 的绿色发展传奇。

贵州多山地丘陵,省内缺乏大型河流,传统建筑依赖的河砂资源长期紧缺。在高速公路建设高峰期,河砂供应不足曾成为制约工程推进的 “卡脖子” 难题。面对这一困境,贵州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攻关,将目光投向了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大量弃渣。经过无数次试验改良,他们成功研发出高性能机制砂及配套技术,让昔日堆积如山的废料摇身一变成为优质建筑材料。
“就地取材” 的创新模式释放出惊人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这项机制砂技术已为贵州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建设节省超230亿元投资。更令人振奋的是,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在强度、耐久性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传统河砂混凝土,为工程质量装上 “双保险”。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机制砂颗粒级配稳定,配合专用配比技术,让桥梁混凝土强度更高、抗裂性更好,能轻松应对峡谷地区复杂的气候环境。”
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从地方规范到国家标准,贵州机制砂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贵州的机制砂技术标准已从地方规范升级为全国及行业标准,为全国同类地区基建提供了 “贵州方案”。其首部英文规程更乘着 “一带一路” 的东风走出国门,在格鲁吉亚等国家的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让 “贵州智造” 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这项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效益的 “节约能手”,更是高质量发展与 “双碳” 战略的践行典范。通过资源化利用工程弃渣,减少了河砂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建材长途运输的碳排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中,仅机制砂就地取材一项,就减少了上百万吨河砂开采需求,同时降低了建材运输成本和能耗。
随着花江峡谷大桥的逐步成形,这项源自贵州的机制砂技术正以更鲜活的实践证明:创新驱动下的绿色发展之路,能让 “困境” 转化为 “机遇”,让 “废料” 焕发 “新生”。从节省230亿元的实在效益,到走向世界的技术自信,贵州机制砂技术正以 “砂” 路领跑之姿,为中国基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